擺脫“大而不強”的困境
芯片是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子產品制造大國,但去年中國進口芯片的金額達到2100億美元,超過了石油。“缺核少芯”正是中國制造業的痛點之一。
“中國制造業約占整個世界制造業20%的份額,已經成為制造大國。”苗圩介紹說。工信部數據顯示,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國共有100家企業入選“財富世界500強”,其中制造業企業占56家。
但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中國制造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認為是“大而不強”。主要表現為,一是自主創新能力還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中國制造仍處于價值鏈中低端;二是品牌質量水平還不夠高,缺乏國際上有影響力、大型的跨國公司和品牌企業,質量事件也時有發生;三是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各地在產業布局上存在同質化競爭,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亟待提高;四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還不夠暢通,沒有真正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長期粗放發展之后,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困境,進入了“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現在,世界各國都提出了發展制造業的計劃,包括重返制造業、振興裝備制造業、實行新的工業化發展計劃等。”苗圩表示,中國則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正是要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在“雙重擠壓”下找出路
雷柏科技是國內“3C”(計算機、消費電子和通訊)行業首家規模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雷柏科技副總經理鄧邱偉介紹說,鍵盤、鼠標等產品需要大量使用勞動力,重復進行擰螺絲、焊接、裝配、檢測等工藝,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由人帶來的質量不可控因素,企業要找到新的優勢和動力,要提高質量的一致性和標準化,就必須實施自動化升級改造。
“中國制造業面臨著低成本優勢快速遞減和新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的兩難局面。”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坦言。
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國制造業原有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2011年下降了560萬,直接導致用工成本上升。目前我國制造業工資普遍達到3000元至4000元,遠高于東南亞等國。據波士頓報告,中國制造業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經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表明在美國生產只比在中國生產貴4%。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制造業還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一方面,制造業向發達國家的回流已經開始,蘋果電腦已在美國本土設廠生產,松下公司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日本國內。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東南亞國家,正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耐克、優衣庫、三星、富士康等知名企業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
同時,“我國制造業依然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對資源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必須向綠色發展轉型。”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指出。
傳統方式必須轉型
在全球個人電腦銷量下滑的背景下,聯想集團卻能逆勢而上,這是一家在全球都得到高度認可的中國制造企業。即使如此,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仍表示,聯想的一些運作手段和方式已經比較傳統,必須加快向互聯網化轉型,提供硬件、軟件和服務平臺結合的產品,并轉向以用戶為中心,為公司未來發展打造新引擎。
“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是實現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提質增效的客觀要求。”李北光說。數據顯示,制造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40%,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全國貨物出口總量的90%以上,是拉動投資、帶動消費的重要領域。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制造業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制造業還有4大優勢,分別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一大批生機勃勃的企業、一個發展制造業的長期戰略和一大批人才資源。”苗圩說。
其中,一個超過13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國內消費市場,是我國制造業所擁有的最大優勢。城鄉一體化將成為拉動制造業內需增長的主要動力,“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也將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區域協調發展等,推動制造業的發展。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讓內需潛力和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為我國制造業發展開辟出更廣闊的空間。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新紅利,極大地激發中國制造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催生一大批有活力的、高成長的中小制造企業群體。”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認為,科技革命正在引發產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將為我國制造業的趕超發展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

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強調,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件大事。
中國工業的4.0戰略
中國雖是制造業大國,但不是制造業強國,缺少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一批重大技術、裝備亟待突破。另外,我國還缺少一些重要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這表明,我們需要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去轉化、去努力、去奮斗。
根據這個思路,工信部在戰略論證的基礎上用時一年多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我國計劃用3個十年左右的時間,按照三步走戰略完成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其中,“中國制造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中國制造2025”被業界稱為中國工業4.0戰略。它與德國工業4.0有異曲同工之處。從時間上看,規劃的時間段相近,德國實現工業4.0還需要8~10年的時間,和“中國制造2025”大體在一個時間段。從內容上看,德國工業4.0和我國此前提出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類似,強調將智能化的設備、產品通過有線無線的通訊方式連接在一起,也就是我國提出的物聯網或工業互聯網的概念。
而不同之處在于,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不同。目前,德國總體處在從3.0到4.0發展的階段,而我國工業企業還要補上從2.0到3.0發展的課,才能向4.0發展。苗圩強調,我們要結合中國國情、中國工業企業的實際,把發展的路徑選擇好,走一條更好更快的發展道路。
瞄準高端把握機遇
“中國制造2025”強調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
需瞄準高端,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是全面建設制造強國的主戰場,是制造強國戰略取勝的利器。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轉變,必須高度重視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加快推進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力爭在若干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需把握機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要實施高端裝備、信息網絡、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項目,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按照“中國制造2025”時間表,我國需根據實際穩扎穩打分步推進。我國用了65年的時間,跨越了發達國家百余年的工業化進程,成功步入了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盡管我國已經具備了產業根基和條件,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質量問題還比較突出、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產業結構不是很合理及高端產品能力比較弱等問題依然存在。
在新一輪工業革命背景下,我國既要搶抓這一輪發展的機遇,趁勢而上,發揮后發優勢。同時,也要從國情出發,根據產業發展實際,分步實施。制造強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分階段推進,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