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春季廣交會上,嘉陵“CJ50”型摩托車,被香港轉口貿易商相中,成為重慶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產品。
事實上,在嘉陵通過轉口貿易率先走出去之前,重慶還沒有任何形式的對外經貿合作。
直到1983年,被列為計劃單列市的重慶獲得自營外貿權后,格局逐步得到改變。1984年,重慶開始承接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咨詢等對外業務,1985年,重慶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慶鈴汽車股份公司。
在獲得寶貴的出口“入門券”后,嘉陵乘勢而上,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商業模式的優化來維持并擴大海外市場銷量。
工人在嘉陵巴西工廠組裝摩托
1992年,嘉陵在美國成立了合資企業,負責對中南美各國的產品銷售和售后服務,與此同時,嘉陵在阿根廷、哥倫比亞、多米尼加等國幫助客戶建立了多條散件生產線;1997年,嘉陵在印尼建立摩托車裝配線,負責組裝散件和銷售;1998年,嘉陵在香港成立公司,負責收集市場信息、引進先進技術、擴大產品銷售;2007年12月,嘉陵巴西10萬輛摩托車產能投產m.sudahong.cn。
這種先賣產品后扎根當地市場的做法,對今天走出去的重慶企業依然有范本意義。
目前,嘉陵已經培育起了東南亞、中東、南美和非洲四大主要市場,摩托車出口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品種達30余個,在全世界擁有國際代理商、經銷商300多家,建立了2000多個專賣店和維修站。
在原嘉陵集團總裁郝振堃看來,海外征戰30年,嘉陵已經完成由國際貿易銷售向境外駐點銷售、由單純的產品出口到海外落地建廠資本輸出兩次模式轉換,為建立“全球嘉陵”創造了條件。
發展時代,“抱團出海”誰是第一軍團?
上世紀90年代重慶摩幫稱霸東南亞
不過,嘉陵摩托當年的“振臂一呼”,并沒有“應者云集”。
《重慶外貿志》顯示,一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重慶的對外經貿往來都停留在引進技術和資本、輸出勞務和承接海外工程上,真正到海外賣產品或者投資建廠的重慶企業,寥寥無幾。
1999年,一場由國家外經貿部組織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動員,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外經貿部要求各地既要發展進出口貿易,也要到國外投資辦廠。同年,我市組織力帆、宗申等企業考察東南亞。
前有嘉陵出口的成功經驗,后有政府的政策推動,走出去熱情被首先點燃的,是此次出國考察的重慶摩幫。
從1999年開始,重慶摩幫大舉進軍越南市場,并以此挺進東南亞。半年內,中國摩托車在越南的占有量從10%升至90%,而早先進入越南市場的日系摩托從90%的市場份額縮至10%。
2001年,重慶所產摩托每出口10輛,就有7輛會到越南。2002年,重慶出口摩托車及零部件約4億美元,占重慶市外貿出口總額的1/3強。
一名肯尼亞人在選購力帆摩托
繼嘉陵之后,重慶摩幫走出去的代表是力帆。從1999年到2000年,力帆在越南市場的銷售額分別高達5300萬美金和6000萬美金,其收益曾占集團整體收益的60%到70%,力帆摩托車一度占據越南摩托車市場35%。
力帆泰國總經理吳培源這樣描述越南市場的盛況:經銷商排隊交錢,財務人員數錢數到手發軟。
2003年,為發展民族工業,越南大幅提高進口商品關稅。為穩住市場份額,宗申旋即在越南建立發動機廠,力帆帶領國內配套企業在越南建立力帆工業園。自此,重慶摩幫完成了由產品出口到海外直接投資的跨越。
據商務部《200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截至2004年底,重慶市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列全國第10位,西部第1位,重慶民營企業力帆集團、宗申集團雙雙進入中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20強,其中力帆集團還進入2004年度境外企業跨國公司30強名單。
讓人始料未及的是,由摩幫掀起的重慶企業走出去高潮,在2003年后跌入“冰窟”。
由于日系摩托反撲、國內市場禁摩、出口退稅率降低,為了保住市場份額,重慶摩幫在東南亞先是打價格戰,后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偷工減料,最終淪為“劣質低價”的代名詞。
2004年,重慶出口摩托車整車出口銷售額比上一年下降了24.9%,摩托車零件出口銷售額下降了57.2%。東南亞從重慶摩幫的“創業天堂”逆轉為“失樂園”。
市外經委相關人士介紹,受摩幫東南亞市場挫敗影響,2004年后的幾年,重慶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放緩。
數據顯示,2004年,重慶外貿進出口同比增幅為48.65%,2005年跌至11.29%,2007年反彈至35.97%,但到2009年,外貿出口由增轉減,跌幅19.04%,其中出口跌幅達25.2%。